近日,吉林大学东北民族研究中心专家罗克全教授在《宁夏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发表题为《析马克思“类主体”对黑格尔“概念主体”的超越》

文章指出,在黑格尔的宗教批判中,由上帝自然化、精神化和人本化过程最终所形成的“概念主体”,其自身的现实却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规定性、特定形式,所以,它的本质必然是一种“虚幻”化的“抽象物”。而马克思的超越性则表现在,将宗教批判进一步诉诸彻底的社会批判,即通过“改变世界”的否定性实践方式,把“概念主体”及其“虚幻”化自由变革为“类主体”及其“现实”化自由。“改变世界”的否定性实践及其过程,是“类主体”的可能性自由的展开,也是与其可能性自由同在的“此岸世界”的“真理”的实现。同时,要消解导致“边缘”与“中心”分裂和斗争的“元价值”强制、同化,使社会成为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互为前提的“自由人联合体”,最终使“类主体”的作为平等的可能性自由得以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