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研究生们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吉林大学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联合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3年7月4日-6日在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对口支援单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加盟本次论坛,共有40余名专家、研究生参会。

开幕式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克全教授主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尼玛次仁、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登雄先后致辞。罗克全副院长首先向各位教授、老师、研究生们致欢迎辞。吴宏政院长介绍了四所兄弟院校之间深厚的学术交流传统,结合中国现实阐述了理论研讨的重要性,对本次论坛在座的研究生们寄予了厚望。尼玛次仁院长在致辞中感谢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以来对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帮扶,期待四校学生间未来更多的交流。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登雄在致辞中感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本次论坛,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胡登雄书记还向大家介绍了新疆医科大学的概况,并诚邀青年才俊们支援祖国边疆。

开幕式后,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卫东进行了时长一个小时题为“论西周封建大一统”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一统和郡县一统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展开。他提出,西周通过以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在各诸侯国分权自治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封建一统的国家政体;通过强化天命、天下、王道、王朝、中国、华夷等观念,初步孕育了大一统意识形态雏形;通过文化认同促进了华夏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华夷之间的民族融合。即使春秋战国时期封建一统有解体,但共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却更加广泛且深入,从而为秦汉王朝建立郡县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西周封建所孕育的早期大一统观念,不仅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奠定了后世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本次论坛由两个分论坛同时进行,分别开展三场研讨,采取“一人发言、两人交流、总结点评”的方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学术交流。
分论坛一第一组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嘉奇主持。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雅茹、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韩瑞欣、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冯嘉朕、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宏良分别就“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机制研究综述”、“‘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优势、挑战与机遇转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作主题发言。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科长褚小山副教授为本阶段研讨作嘉宾点评。褚小山副教授总结到,此次研究生论坛为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提升的平台。从上午四位发言人与八位交流人的探讨中,能看到学生们聚焦于当下,具有很强的学术规范和问题意识。褚小山副教授对四位同学的论文分别做出点评,为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完善给出了建议。

分论坛一第二组由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高依主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孙于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嘉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舒心、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侯斌斌分别就“比较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变’与‘不变’”、“‘至善’对‘无害’的兼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品格”、“中国现代性作为新现代性的二重维度论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导学命运共同体育人理念的出场语境、内涵要义及实践进路”作主题发言。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登雄教授为本阶段研讨作嘉宾点评。胡登雄教授指出,本组有三位同学的论文从哲学视角切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讨基础。从选题来看,各位同学的论文都有很强的问题意识,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学理性强,并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学术水平值得肯定。但还需注意论据的梳理,使论文的学术观点更加清晰。同学们的讨论聚焦现实,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性。胡登雄教授还结合自己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要兼具“理论家”与“政治家”的特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分论坛一第三组由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雅茹主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程飞、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孙瑞达、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白路凡、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高依分别就“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思维”、“辨证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在逻辑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路向”、“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创建生态文明高地的理论渊源、时代价值和实践选择”作主题发言。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教授为本阶段研讨作嘉宾点评。朱喆教授首先指出论文选题需要找准真问题、关注新问题、聚焦重大问题、反思老问题。有些同学的选题存在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做学术研究要“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其次,鼓励同学们做学术要多写、多练、多磨练,把基本功做扎实。最后,朱喆教授倡导四家单位共同建立良好学风和学术自觉,学生们相互提问和相互争论才能提高学术能力。

分论坛二第一组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白姝琪主持。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韦光波、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郑琰心、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泓晟、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茶萌分别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意义、释义、要义”、“‘六个必须坚持’视野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研究”、“全媒体时代中华文化符号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构建与人民主体性的关联性—基于共同体分析”作主题发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超副教授为本阶段研讨作嘉宾点评。马超副教授对上午四位同学的论文如何改进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本组论文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出发,从文化符号、主体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有特色和侧重,展现出了研究生们的前瞻意识与铸牢意识。马超副教授建议大家在会议过程中要有“争鸣”的过程,敢于提出问题,产生共鸣才能形成学术共同体。马超副教授还阐述了自己为什么要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文化根基推进中国现代化等问题的具体观点。

分论坛二第二组由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韦光波主持。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永梅、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阿西绕、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佳荣、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祁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贾哲睿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进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逻辑理路”、““博物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的基本路径——以西藏博物馆为例”、“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构成、价值阐释与实践路径—以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为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实践---以西藏红色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堂为视角”、“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基层治理的显著特征”作主题发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韦洪发副教授为本阶段研讨作嘉宾点评。韦洪发副教授首先肯定和鼓励了大家,指出学术会议对于论文修改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并对五位同学的论文分别进行了指导点评,纠正了论文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强调要慎重做路径研究;还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是重大现实关切问题。

分论坛二第三组由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佳荣主持。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罗亚兰、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彭迪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余志坤、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于笑嘉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老西藏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对口支援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民主话语权的‘自塑’”作主题发言。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尼玛次仁教授为本阶段研讨作嘉宾点评。尼玛次仁院长指出学术论文需要运用基础理论提炼清晰的、明确的核心观点,保证逻辑自洽,有思维性和理论性。他结合黑格尔的逻辑学为大家分析论文的不足,对每位同学的论文都提出了细致的修改建议,针对硕士和博士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最后强调,开展学术研讨时要有文本依据。

研讨结束后,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崔泽明副教授主持了闭幕式,由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高依、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韦光波分别代表两个分论坛做总结汇报。高依同学表示,感谢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同学们,在四校联合的“学术共同体”中,大家都有所收获。韦光波认为,同学们在各位专家们的指导下进行良性互动,在交流中碰撞了思想,丰富了知识,得到了学术锻炼。
由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尼玛次仁教授宣读了获奖名单。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嘉奇、贾哲睿,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斌斌、韦光波,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宏良、余志坤、郑琰心,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雅茹、李佳荣获得一等奖。
最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克全教授为本次论坛作闭幕致辞,向大家表达了有缘相聚,后会可期的美好祝愿。大会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顺利落幕。
